三、预期建设成效(包括条件与环境、实验队伍、实验教学、体制与管理、示范与辐射、特色等方面内容,应有量化指标) 1.扩大实验室规模,改进实验平台,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条件 规划新建能源电力楼,立争在“十二五”末投入使用。中心总面积扩至13000平方米。其中,电工电子基础类实验平台面积新增800平方米;计划新建400平方米智能电网和新能源发电实验平台;新建基础类仿真实验室,满足电气信息技术仿真实验需求;扩建800平方米220kV输变电运行实验中心,添置输变电一、二次设备与装置,服务于发电厂电气部分、继电保护原理、调度自动等相关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基地;新增2个风电的校外实习基地,加强新能源发电方向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改进实验平台,为学生的动手实践提供便捷的实验平台。精心设计与开发“模块化”电路实验箱,替换电路实验室现有的实验台,可以在有效的面积内增加实验组数,提高实验室利用率;设计更为符合理论教学要求的实验项目,并争取自主开发实验箱,满足实验教学要求;完成智能电网和新能源发电实验平台设备购置和实验室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完成电机学与电力传动实验室设备的升级改造,完成高电压技术实验室主要实验装置的升级改造,以便与高电压学科发展及国家电网特高压技术发展相适应。 注重数字化、网络化实验平台建设。在已建成网络化的实验预习演示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网络化数字仿真实验的探索,加强实际物理实验与虚拟仿真实验的结合,为学生课外实验教学活动搭建平台,有效地促进学生课内、课外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 2.引培相结合,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 在规划期内,引进博士8-10名,硕士12-16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超过45%,中心专职教职工达到65人。加强交流,每年参加教学研讨和学术交流不少于60人次。 鼓励中心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提高师资队伍的育人能力和科研能力。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承担国家级教研项目1-2项、省级4-5项、校级15-20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1-2项,省级4-6项,校级15-20项;出版教材3-4部;建成省精品课程2-3门;校级及省级名师、标兵5-7人;课件和电子教案等网络资源达到30GB。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5-16项、省级20项,科研经费额2000万以上,省级科研成果6-8项,发表被SCI、EI检索学术论文200篇以上,各级各类专家及人才获评10人次以上。 3.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加强对工程实训的教改研究与实践,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实践环节培养,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更加融合;开展更加契合学生兴趣需求的课外实践活动,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优化学生的科研环境;修定大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奖励政策和教师指导学生科技活动的奖励政策,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力争在规划期内,学生获国家级奖项5-6项,省级奖励150项以上。 鼓励师生参加实践教学的研究和改革,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平均每年新增16个。 4.进一步探索管理模式的改革,提高实验教学的育人效能 探索基于网络信息平台的实验教学中心管理模式和开放运行模式。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改革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使中心的管理更加科学合理,建立一套高效合理、资源优化、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完善开放运行机制,加强宣传,让更多的学生在课余进入实验室,以适应新形势下我校对“一实两创”人才培养的需要。 5.加强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拓宽视野,提高影响力 继续发挥电力行业的依托优势,与国家电网公司等企业交流,合作建设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相关实验平台。 与国内外著名公司(如赛灵思公司、TI公司、凌阳公司等)合作共建电子信息类实验基地。与教育部等部门和公司合作成立各类培训中心和考点。加强与国内外各高校的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继续承办大型会议和学生科技活动赛事,服务社会。 6.进一步突出工程,强化人才培养特色 进一步突出电力特色,通过实践平台建设,进一步强化“一实两创”培养特色,做到“有坚守”;开发创造新的特色,力争“有追求”。 |